老字號 壹週刊 2010年2月4日
撰文 : 林鳳琪 攝影 : 陳肇英、湯興漢 繪圖 : 林佳欣 設計 : 徐立芳 編輯 : 陳美靜
三十多年前,一句「珍珍魷魚絲、真正有意思。」珍珍紅遍大街小巷的廣告詞,竟來自於創辦人台南幫吳家女眷的口誤。
為響應政策,吳尊賢成立新和興海洋,經營遠洋漁業,但風險過高,長子吳昭男在總經理吳慶豐建議下,引進日本技術,轉型「珍珍」食品。
珍珍創月賣二十萬噸魷魚絲記錄,開啟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, 雖挺過卻傷痕累累。現任總經理何宗保,開發近百項產品。六十多歲的他,試圖帶領三十多歲的珍珍,開出新局。
我們正準備離開「珍珍」 食品廠,研發主管急忙忙衝出來,「剛才有拍到『辛鮮花枝』(新產品) 生產線嗎 ? 拜託 ! 保留一下 ! 這三年才開發出來,,最近要上市,一刊出去,大家知道技術,搶下去做就害呀…」
年年研新,恆溫焙烤
總經理何宗保說,珍珍員工如此緊張,是因每年近三十種新產品,經市調僅一、二項上市, 還不見得成功;即使成功,沒多久,同業抄襲、殺價競爭,「這支產品也完了。」
珍珍一戰成名的魷魚絲,就因此陷入價格苦戰,「一斤五、六百元,扣掉原料、人力等成本,根本沒利潤。」因此,珍珍上下對於即將推出的新產品特別謹慎,「這是珍珍的祕密武器,今年就看它了 !」何宗保說。
年節將至,廠房內正趕製魷魚絲。一尾尾魷魚去掉紅褐外皮,煮熟調味後,便是重頭戲 - 焙烤。 廠長黃德福說 : 「火候最重要, 太過則太硬 ; 不足,又少了香氣。中心溫度得控制在八十五至九十度間。」
烤熟的魷魚片經機器裂絲, 還得人工檢查,才包裝出廠。相較於年貨大街上的散裝魷魚絲 ,迪化街勝光行老闆說 : 「珍珍較貴,但品質沒話說。我曾看臨時攤販賣大陸散裝魷魚絲,還喷水增重,細菌增生很快。」
遠洋漁業,轉型突困
三十多年歷史的珍珍食品廠,就設於高雄前鎮碼頭邊。這裡是台灣遠洋漁業重鎮,每年捕撈數千萬公噸的魷魚、鮪魚、秋刀魚。珍珍母公司「新和興海洋」原也經營遠洋漁業。新和興海洋前身則是新和興布行,由台南幫吳家創於一九三四年,後轉型為投資公司。
一九六六年,政府為發展遠洋漁業,獎勵企業投資,時任新和興董事長的吳尊賢,也買了九艘遠洋漁船,另創新和興海洋。 副董事長吳慶豐回憶 : 「當時集團的重心在環泥、紡織,成立海洋公司,是為了響應政策,規模也最小。」 「初期,以捕撈做罐頭的鮪魚外銷美、日。有陣子,也到日本海捕撈魷魚曬乾內銷,「沒幾年,日本宣布經濟海域二百哩。」吳慶豐說,只好到更遠的北太平洋作業,「那裡只能捕到赤魷,太黑,市場沒銷路。」
遠洋漁獲利不高,加上漁船在外海喋血、海盜綁架事件頻傳,經營風險過高,吳家興起轉型念頭。
登週刊 2010年2月4日
Chrome: https://www.google.com/chrome/browser/desktop/index.html